下书网 - 其他小说 - 锦衣状元在线阅读 - 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灭国之战

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灭国之战

    印加帝国的大军,由帝国皇帝瓦尹纳·卡帕克亲自率领,在距离朱浩所在矿区大约七十里的一座城池驻扎下来。

    这座城池本来已被大明军队拿下,但随着散出去的明军“夜不收”发现印加帝国军队主力到来,朱浩想把敌人引诱到矿区附近作战,节约成本不说,还可以在战场上一举俘虏印加帝国高层,达到控制整个南美洲上千万人口的最终目的,于是下令收缩防线,主动放弃了这条线上所有城池。

    印加帝国的皇帝和其手下的将领还是有一定军事才能的,他们并没有上当,在没有弄清楚大明军队底细前,主动停止进军,进驻了一座处在山坡上的城池,据险而守,同时在城中设下宴席,派出使节邀请朱浩前去“做客”……不知道的还以为印加人处心积虑设下“鸿门宴”,看看朱浩有没有胆量前去赴会。

    “末将亲自带兵去将贼酋擒来。”

    关德召得知消息后,主动提请带兵去跟印加人作战。

    关德召毕竟只是大明卫所军户逃户出身,在朱浩军中,他儿子关敬立下的功劳,以及拥有的威望都远比他多。

    同样作为父亲,陆松毕竟有着锦衣卫千户的身份,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大明皇权,有着巨大的威慑力,相比之下关德召没有任何光环护身,现在的他急于证明自己。

    朱浩想了想,道:“这样吧,我调拨五百骑兵给你,另外再派一千阿兹特克人和五千南美洲原住民参战……阿兹特克人装备铁制长矛,而南美洲原住民暂时充当力夫使用,给他们根长棍护身,必要时可以列阵对敌……如果你没法攻取那座城池,可以等后续增援人马到达。”

    “足够了!”

    关德召现在已经充分领教了印加帝国“官军”的真正实力。

    就算朱浩只调拨给他三百骑兵,他也敢带去跟五万大军硬碰硬,更何况手里远不止这个数。

    朱浩笑道:“另外我再调拨五百民兵给你,他们将携带新式火铳,全力配合你作战,但他们要带着本地原住民押运火炮和粮草,稍迟些才能到你军中效命。”

    “得令。”

    关德召知道自己终于不再只是驻守海岸线,整日尽处理鸡毛蒜皮小事的领主,顿时眉头舒展,眼里射出精光,平添几分锐气。

    当天关德召就带着部队,踏上了前往攻占印加帝国国王驻扎城池的道路。

    ……

    ……

    朱浩并没有对关德召统领的看起来有着好几千人马,但实际有效兵力不过五百骑兵的队伍攻灭印加帝国“皇家御林军”寄予厚望。

    七十里路没有多远。

    才一天多时间,关德召统领的兵马就已经驻扎在印加人城下五里远的地方。

    印加人建造的城池很有特点,完全依托地利造城,要进入城池只能自下而上攀爬陡坡,穿过相对狭窄且陡峭的山路才能抵达城门,这对攻城一方非常不利。

    这主要也跟城池所在的安第斯山脉地理特征有关。

    安第斯山脉乃南美西海岸狭长的山脉,印加帝国的发源地又在安第斯山脉周边,他们正是靠这种天险来阻挡洪水勐兽,又依靠地理优势跟敌对部落交战,打胜仗则顺利吞并对手,如果失败了就往山里一躲,等恢复元气再出山作战,几乎无往而不利,逐渐在这片地区建立起一个看起来固若金汤的帝国。

    如果没有外人入侵,或许印加帝国会逐渐诞生自己的文字,开始慢慢攀爬科技树,追上欧亚大陆文明,可惜一切都只是假设,现在不管是欧洲殖民者,还是来自大明的拓荒者,都对印加帝国形成了科技的全面碾压,印加文明已经不可能再发展起来。

    关德召抵达这座连名字都没有的城池下方谷地,当天晚上双方便发生了交火。

    印加帝国军队有着象征神明的皇帝亲临前线的加持,从军官到士兵都异常“勇勐”,他们从城池内冲了出来,大概集结了六七千步兵,手舞手斧和石矛,直接朝大明军队前沿阵地发起进攻。

    丝毫没有让人意外,关德召身边那五千随军的印加帝国海岸居民,直接作鸟兽散。

    他们太害怕印加帝国皇帝统领的军队了,因为在他们的记忆中,帝国“御林军”有着强大的“金属”武器……虽然只是零星装备的青铜长矛和刀剑,但在土着根深蒂固的思维里,那是可以割伤和刺进身体的利器,更别说作为御林军还穿着“盔甲”,一种类似蓑衣的东西……那种用草木编织而成的衣服,在印加帝国海岸居民看来,老牛逼了。

    然后就在海岸边民逃散的同时,关德召下令麾下炮手开炮。

    “轰轰——”

    火炮齐鸣。

    关德召只带来二十门便携式火炮,一枚枚开花弹从炮口喷射出去,划过一道道完美的抛物线,落地后炸开一片片。

    随着二十门火炮连续发射,然后对面倒霉的印加帝国御林军,立即见识到了什么叫“降维打击”,他们还没靠近明军的阵地,就直接被炸上天。

    后续印加帝国的御林军还想往前冲,但大明骑兵已经列阵迎战,几个来回就杀死超过一千人。

    然后剩下的印加帝国士兵,毫不犹豫转身往山上逃窜。

    于是之前逃散的海岸边民,又自发聚集起来,跟随大明骑兵冲杀,随后更是越过一匹匹战马,直接朝山坡上的城门方向发起冲击。

    ……

    &nbbsp;……

    关德召当晚并没有攻下城门。

    因为天色很快便黑了下来,地势又不利于骑兵发挥,最后这场遭遇战就以大明军队兵不血刃消灭印加帝国四五千御林军结束。

    安营扎寨,布置好防御后,明军上下耐心等候第二天到来。

    第二天黎明前,朱浩派出的第二波人马,也就是五百民军,带着粮草和十门重炮抵达。

    重炮就是臼炮,炮弹采用实心弹,任务就是把敌人的城墙给炸开,方便骑兵和步兵冲进城去。

    昨日关德召统领兵马,杀得很过瘾,现在援军抵达,他觉得可以一天内就攻下这座山坡上的城市,不料印加帝国皇帝发现己方实力不济后,立即派出使者前来讲和。

    “尊贵的天神使者,我们的国王愿意每年献上贡品,以换取长久安稳。”

    关德召道:“告诉对方,除非他们的国王原来出城负荆请罪……知道什么叫负荆请罪吗?就是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出来投降,否则免谈。”

    消息带进城内。

    一片躁动!

    关德召的态度激怒了守军,或者说是激怒了印加人的皇帝,皇帝随即派遣两万大军出城,再一次跟关德召的正规军“决战”。

    但这次出击,印加人显然并不是真的要跟大明军队玩命。

    意图只有一个……掩护印加帝国皇帝突围。

    于是乎,山上的城池在往城西山下派出两万军队发起进攻的同时,城东背靠山坡的一边,另外一路大概也有两万多人马,却像无头苍蝇一样,出了低矮的东门后便开始逃窜。

    关德召在山下看到这一幕,心中异常焦急。

    可惜他现在无法分兵到城池另一边围堵。

    他带领的兵马,跟土着士兵在旷野上交战很容易,反正对方都拿石斧穿草衣,根本没什么杀伤力,他只需要带兵冲杀便可,但要攻城,他的人则显得不足,想要分兵追击,那就更加困难了。

    东门和西门之间毕竟隔着一座有着高大城墙保护的城池,山上又是羊肠小道,想要越过两万冲来的印加帝国“御林军”,破城后还要围堵保护印加帝国皇帝的军队,简直是痴人说梦。

    关德召不由恼恨昨夜没有连夜攻城,导致错过了绝佳的建功立业的机会。

    ……

    ……

    第二场战事,不出任何意外。

    印加帝国派出城阻隔大明军队的两万人马,无心恋战,想来他们也知道不敌“神明的军队”,所以双方刚一接战,就有大批人扔下武器,跪地投降。

    关德召谨记朱浩的吩咐,这些都是难得的劳力,将来美洲的殖民地要发展壮大,需要茫茫多的人手,留下这些俘虏的性命有其必要性。

    可跟随他而来的那些海岸边民却不这么想,他们对印加帝国官军可说深恶痛绝,他们多年辛苦劳作积累下的家产被掠夺,父母妻儿也死在这群人手里,所以当看到曾经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仇人跪在面前,变得软弱可欺时,毫不客气冲上去教训。

    多数都是拿石头砸。

    即便关德召严令自己这一方的土着不得胡作非为,但效果不太明显。

    他带领的明军终归还是太少了,只能眼睁睁看着两群土着扭打在一起。

    不过好在随后发生的事情,让场面重新安静下来。

    但见城池背后,本来已经向东边大山深处逃走的印加帝国御林军,又灰熘熘逃回城中,因为山顶的位置,出现了一路明军,阻断了印加帝国皇帝东归的路。

    这路明军不像关德召这边一味地血腥屠杀,他们居高临下,拿着火铳对空虚放,只有冥顽不灵逼近明军阵地试图进行贴身rou搏的印加帝国士兵才会被枪杀。眼见同伴一批批倒下,印加帝国御林军顿时溃散,随后明军从阵地上冲下来,就像赶鸭子一样,把印加帝国溃兵赶回城中。

    关德召拿出望远镜仔细一看,原来是朱浩亲率的中军主力到了。

    朱浩有意关门打狗,关德召这边刚带人出发,他便统领大军绕道到了印加帝国军队后方,直接从后山登顶,提前设置了阻击阵地,轻松便实现了对印加帝国皇帝入住城池的全面包围。

    好不容易把印加帝国皇帝骗来,能让他轻易跑了?

    杀倒不至于,就是要俘虏这个狗皇帝,什么金子、银子和女人,朱浩一概不要,他需要以这个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让整个印加帝国的人力物力为他所用。

    先不用打乱印加帝国的权力格局,只要让他们为自己的目标服务便可。

    如果不服……那就杀了,扶植一个傀儡起来。

    自古以来改朝换代不都是这么玩的么?

    先挟天子以令诸侯!

    最后顺理成章,取而代之!

    当包围圈形成,印加帝国皇帝和御林军不可能再突围后,朱浩立即派出从海岸边民中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作为外交时节,进城跟帝国皇帝谈判,仍旧坚持对方要出城投降。

    只要印加帝国的皇帝愿意出城来,将保证其人身安全,不需要缴纳巨额赎金,唯一的要求就是臣服朱浩,把朱浩当成“太上皇”或者“天神”,印加帝国上上下下都受挟制。